件事——
待十八岁诞辰时,把自己嫁出去。
还有两个月。
她下意识握紧花束,掌心微微汗湿,紧张而隐秘地期待。
——
夏末的蝉鸣声嘶力竭,空气里蒸腾着最后的暑热。
院墙外的树叶被晒得卷了边,显出一种由夏转秋的酷热肃杀,而沈鱼的小院里,却比往日多了许多鲜亮的颜色和物件。
墙角整齐码放着几刀上好的红纸,裁好的喜字窗花叠放在竹簸箕里,等着张贴。
一小挂红艳艳的鞭炮用油纸仔细包好,搁在堂屋的条案上。
新买的粗瓷碗碟摞在厨房一角,虽然不是什么精细物件,但也光洁簇新。
甚至屋角还堆着几匹颜色喜庆、但质地普通的棉布——那是预备着做新被褥和衣裳的。
这些都是沈鱼一趟趟跑镇子、一点点置办回来的。
她行事极尽低调,买红纸说是糊窗,买布说是做秋裳,可耐不住家里时常有人来往抓药,好事难藏,不消她宣扬,那些崭新的器物已如长了嘴似的,将南溪村的大姑娘沈女郎要成亲了的事情悄然传开。
有良善的婶子阿婆,抓药时多塞给她几枚铜钱,笑眯眯地道声“恭喜”;也有那好事的,拐弯抹角地打听:“沈女郎,好事近了吧?所嫁何人?可是……那个?”眼神里带着探究和一丝不易察觉的轻视。
沈鱼淡笑,皆不放在心上。
这些日子她银子花出去不少,但最要紧的一桩事,她办得利落干脆。
就在几天前,沈鱼带着男人去了趟县衙户房。她没找里正,而是寻了个面相看着活络的书吏。
午时户房悄寂,少女掏出鼓鼓囊囊的小布包,顺着磨得光亮的桌面推了过去。
书吏眼皮都没抬,正襟危坐看着面前的户籍册子,手指却灵活地掂了掂布包的份量,脸上没什么表情,只慢悠悠地翻开了厚重的册子,用公事公办的腔调道:“既是亲眷投靠,又有女郎作保,补录一个流亡归籍,倒也不是不行……”
笔尖蘸了墨汁,落在发黄的纸页上。
南溪村沈氏,沈渊。
刷刷几笔落下,一个身份就此落定。布包悄然消失在桌面上,取而代之的是一盒廉价的红色印泥被推了过来。
沈鱼站在一旁,看男人在自己指点下,用拇指重重按在那方小小的“沈渊”名字旁。
入了籍,便再不能悔了。
当那张薄薄的、写着“沈渊”名字的户籍纸最终落到沈鱼手中时,她仔细地、对折再对折,妥帖地收进最里层衣襟的口袋里。
男人好奇地看着她的动作,似乎不明白那张轻飘飘的纸意味着什么,只是觉得沈鱼收好纸张后,周身那股紧绷的气息似乎松快了些,眉目愈加舒朗。
此刻,沈鱼站在院子里,目光扫过那些堆积起来的红纸、布匹、蜡烛和鞭炮。
夏末的夕阳透过树叶缝隙洒下,她面色恬淡,有一种水到渠成的平静轻松。
家里添了新物件,最兴奋的还属黄将军,它绕着圈儿地疯跑,粗壮的尾巴甩得呼呼生风,眼看就要扫飞墙角的红纸。男人眼疾手快,一个箭步上前,稳稳按住了那叠纸,顺手薅了一把狗头。
沈鱼看在眼里,唇角不由弯起一个清浅的弧度。
刚把人捡回家时,他还会因为和黄将军玩得太疯,笨拙地撞翻墙角的水桶。
现在倒知道护着这些“家当”了。
倏然,沈鱼笑容一顿,像是突然想起一件被遗忘的重要事情。
红纸红烛有了,鞭炮有了,新碗新布都有了,户籍也办妥了……似乎万事俱备。
但,沈鱼的目光沉静下来。她转身走进堂屋,现裁了一张宣纸铺在桌上,研墨。
男人跟了进来,好奇地站在桌边,看着她动作。他似乎对那黑黑的墨汁和白纸很感兴趣,伸出手指想碰,被沈鱼轻轻拍开。
“别闹。”
沈鱼拿起笔,蘸饱了墨。
提笔的瞬间,她脑海中浮现过辛夏忧虑的脸,男人懵懂的眼神,甚至还有邓墨坐在茶馆下的身影……但这些画面只是一闪而过,如同水面浮沫,瞬间消散。
她的眼神依旧清澈而坚定,没有丝毫纠结。
既然决定了,那就写吧。